牛蛙养殖技术 (牛蛙养殖技术书籍)
保持人民情怀带民脱贫致富
——记六盘水市人大代表、水城县发耳镇新光村党支部书记王大横
日前,在水城县发耳镇国高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牛蛙养殖场外围,伴随着此起彼伏的蛙声,发耳镇新光村村民陆学兰一边割草,一边巡查有没有逃出网篱的牛蛙。
“每个月1800元的工资,还供吃。”陆学兰在牛蛙养殖场负责管理工作,每天早上八点上班,下午五点下班,每周可以休息一天,工作很轻松。
国高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叫陆国高,他告诉记者,正是在市人大代表、新光村党支部书记王大横的动员下,他通过学习,实现了创业。
2017年,王大横动员陆国高参加了一期种植培训,还让他到村里的农村书屋借阅农村实用技术类书籍。后来,陆国高将牛蛙养殖的书借回家学了一段时间,逐渐掌握了牛蛙养殖技术。之后,他投入60余万元,流转土地20亩,买种蛙、建蛙场,全身心投入牛蛙养殖。
目前,牛蛙养殖场共有4名村民负责管理工作,其中2名是贫困户。“下一步,我们还将扩大养殖规模,计划扩大到100亩,带动更多的贫困户实现增收。”陆国高说。
为了让群众尽快富起来,王大横立足实际,千方百计帮助群众寻找致富“金钥匙”。他到文化部门要项目,建成发耳镇第二个村级农家书屋,并由个人出资买来部分相关书籍,组织全村党员干部进行学习;邀请各级农业技术专家到村对村民进行农业科技培训。截至目前,共开展各类培训1500余人次;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设备进行培训,共培训村民2500余人次,帮助260余人掌握了科技实用技术,帮助12户种植养殖户创利24万余元。
同时,王大横还将多年积累的养蜂技术无偿教给村民,并多方协调,投资32万元建起了凉都蜜露蜂蜜加工厂,形成“支部+工厂+协会”(即:村党支部负责组织农村党员干部学习政策、法规知识,工厂负责对蜂蜜进行深加工,合作社负责现场技术辅导,负责组织科技示范户、会员、群众学习技术等)的产业发展模式。目前,养蜂专业合作社已发展社员150人,在新光村新坪组发展蜜蜂养殖62500箱,产品已进入六盘水市中心城区超市,每年可创造利润216万余元。
王大横还依托新光村交通便利、气候适宜、土壤肥沃等优势,积极引导群众发展蔬菜、水果种植,引进美国黑李、广西甘蔗等6种新品种,在新光组发展1000亩早春蔬菜基地和200亩常年蔬菜基地,年创收260余万元。
“刚召集党员开了一个会,准备以‘公司+农户+合作社’的‘三变’模式,发展100亩柠檬柚种植,目前已经丈量土地94亩。”王大横说,作为人大代表,他当前最首要的任务就是千方百计带领群众走上致富路。未来,他计划用两年时间,将新光组、发启组的荒山充分利用起来,发展杨梅、桃子等水果种植,加快全村脱贫致富的步伐。
牛蛙是近年来颇受养殖户欢迎的养殖项目,有着很高的养殖价值。而在牛蛙的养殖过程中,常常采用网箱养殖技术进行养殖,有着占地少、成本低、饲养密度大、便于管理等养殖优点,能为牛蛙养殖带来更好的综合效益。那么,牛蛙怎么养才好?现将牛蛙的网箱养殖技术介绍如下。
牛蛙的网箱养殖技术
1.网箱设置:用来制造养殖牛蛙的网箱材料,要求具有良好的通风透水性,一般可采用塑料网片或纱窗缝合制成,网箱的规格和形状要因地制宜,一般以长方形为好,体积不宜超过10立方米,网片缝制好后可用竹片或木条扎成箱架并将网片固定其上,充分张开。在池塘中设置网箱时,可在箱体入水30厘米处绑缚泡沫板或浮性材料,以保证箱内水位的稳定,并在岸边用绳索牵拉以防大风吹动。
2.放养密度:网箱饲养牛蛙应充分利用箱内水体,可进行高密度饲养,一般放养密度为:蟒抖每平方米300-500尾,幼蛙每平方米50-200只,成体蛙80-100只。牛蛙放人网箱后应视其生长快慢及时将大小蛙分箱分级,以免相互残食而造成不必要的损失。
3.合理投饵:蛙苗人箱后,应视箱体大小以及蛙的数量多少,在箱中设置一个或多个饵料盘。每日的投饵数量应根据蛙体大小、天气变化和水温高低来决定,以投饵后一小时内吃完为宜。通常情况下每天投饵两次,上午9-10时和下午5-6时各一次。
4.防病消毒:因网箱饲养牛蛙时放养密度大,蛙群集中,所以应切实做好防病消毒工作,一般每10天用浓度为lppm的漂白粉溶液对箱体进行泼洒消毒。
